3月21日,由德建集團投資的贊比亞建材工業(yè)園辦公樓舉行了奠基儀式。贊比亞建材工業(yè)園項目總投資3500萬元人民幣,主要從事鋼結構和新型門窗等建材的生產經營。去年德建集團國外市場實現盈利5800萬元人民幣,占到集團總利潤的20%。今年一季度,德建集團又簽約了造價4000多萬美元的坦桑尼亞50公里公路項目。同時,造價超過1億美元的贊比亞國民衛(wèi)隊保障房項目、造價近1億美元的馬拉維太陽能磨坊項目有望今年簽訂商務合同并進入實施階段。“陳飛市長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支持我市企業(yè)拓展非洲和中東市場,大力建設海外倉,開展跨國經營和境外投資,在太陽能利用領域實現新突破。這極大地增強了我們進一步開拓國外市場的信心,今后,我們要做到鞏固非洲市場、破題東歐市場、深耕成熟市場,大力拓展‘一帶一路’沿線市場,實現國際業(yè)務新突破。 ”德建集團董事長靳海洋介紹說。
創(chuàng)新思路——
堅持人才為本、科學決策
“到國外開拓市場,面臨著很多經營風險和不可預知的因素,企業(yè)要想‘走出去’,必須深入調研,熟知當地經濟社會發(fā)展、宗教民俗、國家法律等,不打無準備之仗。尤其是要大力培養(yǎng)外向型人才,打造一支具有國際視野和開拓經營能力的外向型人才隊伍。 ”靳海洋直言。
蘇丹是德建集團在非洲打開的第一個市場,為盡快熟悉市場,靳海洋冒著高溫在蘇丹考察,一待就是40多天。摸透了市場行情,經過艱苦打拼,德建集團成功敲開了蘇丹建筑市場的大門,承攬的工程大多是政府工程,包括蘇丹國際皇家醫(yī)院、國家安全局經濟中心、內政部議會廳、國家公園等項目。2014年底中標的蘇丹國家俱樂部項目,工程總造價1.03億美元,就是通過競標直接從蘇丹國家安全局取得的大型項目。
為深入實施“走出去”戰(zhàn)略,德建集團2010年成立國際工程分公司,組建了專門從事國際業(yè)務的經營管理班子;2015年成立兼具行政職能和經營管理職能的國際事業(yè)部,將其作為統(tǒng)籌國際業(yè)務的唯一管理平臺;2016年注冊成立山東德建國際經濟技術合作有限公司,鼓勵各子公司分公司拓展國際市場。
去年以來,公司董事會認真分析國際市場形勢,通過深入調研分析和實地考察,決定在擴大非洲市場的同時,進軍東歐市場。經過幾個月的努力,在羅馬尼亞成功中標項目,預期收益良好。“東歐社會相對穩(wěn)定,資源比較豐富,發(fā)展欲望強烈、發(fā)展空間廣闊。 我們要以羅馬尼亞項目為起點和平臺,更加深入地融入東歐市場,探索投資開發(fā)、建筑施工、國際貿易等市場空間。 ”德建集團總經理馬志新表示。
目前,德建集團建立了一支由300多名外向型人才組成的專業(yè)管理團隊,并建立了適應國外特點的薪酬制度和人性化后勤保障機制,團隊攻堅克難能力越來越強。
創(chuàng)新模式——
由單一施工承包向融資開發(fā)和工程總承包轉變
“一家企業(yè)到國外發(fā)展,不能急功近利,必須樹立穩(wěn)健經營、誠信經營的思想,更忌單打獨斗,要通過抱團發(fā)展、融合發(fā)展實現借船出海、合作共贏。 ”德建集團國際公司執(zhí)行董事兼總經理李瑞國說。“2014年,我們剛剛進入阿爾及利亞市場時,通過與中建、中水電等央企建立的密切合作關系,成為他們的分包商,成功承攬了總施工面積10多萬平方米的阿爾及利亞保障房項目。 ”李瑞國認為,開拓國外市場,最好走的路是利用援外和兩優(yōu)貸款項目做跳板,但這些項目主要用于支持央企或國有企業(yè),民營企業(yè)尤其是初期進入國際市場的民營企業(yè)要想分得一杯羹,只有與央企合作,實現借船出海。
由小項目到大項目,由分包工程到“融資-設計-施工一體化(EPC)”的工程總承包,由傳統(tǒng)房建項目到道路、橋梁和新能源項目,由與政府某個部門合作到與一個國家簽署戰(zhàn)略項目合作協議,深耕國家對外開放戰(zhàn)略10多年,德建集團開始進入收獲期。
2015年,德建集團實施的贊比亞2000套太陽能磨坊項目,總造價約2億美元,是贊比亞總統(tǒng)1號令項目,全部設備采用中國標準生產并由中國出口。該項目由贊比亞政府用主權擔保從中國國家開發(fā)銀行貸款,德建集團負責項目的規(guī)劃設計、施工建設和后期調試運營、人員培訓等,并參與協調落實項目資金,是典型的EPC工程總承包項目。
該項目的順利推進受到周邊國家的歡迎,目前已經有馬拉維、烏干達、津巴布韋、塞拉利昂等非洲國家與德建集團簽署了太陽能磨坊項目諒解備忘錄。
創(chuàng)新機制——
積極融入當地社會
今年2月,德建集團在贊比亞首都盧薩卡市承建的一個太陽能磨坊廠正式交付運行,交付同時,德建集團還向當地堡林小學捐贈了一批玉米面粉和書包文具。
德建集團歷來重視屬地化經營,將其納入對各駐外工程公司的經營指標考核,在社會責任上,做好“國際公民”,力所能及地幫助當地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對當地困難群體社會捐助的制度化、常態(tài)化。比如,德建集團在非洲的10多個分公司,每年都拿出5萬至10萬美元,為當地修橋、鋪路以及從事救助失學兒童等公益活動,樹立了中國建筑、山東企業(yè)的良好形象。“隨著出國人員薪酬成本和風險加大,大比例聘用國內人員,明顯變?yōu)榱觿荩仨毟淖儼l(fā)展戰(zhàn)略,大量聘用當地管理人員和工人,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盡快融入當地經濟社會,只有這樣才能消除當地社會對企業(yè)的排斥。所以,德建集團一直堅持做項目與做公益相結合,一些小工程分包給當地工人承包管理,為他們創(chuàng)造收入來源,從而贏得了當地政府和民眾的支持,為企業(yè)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 ”李瑞國介紹說。